我国的祠堂崇拜文化
|
祠堂作为崇拜先祖与崇拜神灵的产物,是先民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祠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祠堂文化是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1.姓氏祠堂: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内都有覆竹状的祠联或行第序列;横梁或四周墙壁上悬挂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个门:中门为大门,门上写有姓氏祠堂的名称,如“方氏大宗”、“叶氏宗祠”、“余氏祠堂”、“陈氏支祠”等;左右两边为仪门,门上写有“入孝”、“出悌(也做‘弟’)”字样。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时日均进行大规模的拜谒祖先的祭祀活动;每过几年或几十年一般都组织族人专修族谱。 2.历史名人专祠:历史名人专祠是官方或民间为国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纪念性祠堂,有别于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一般不进行族姓的祭祀活动(但有的群众也上供品或进香,举行非集体的祭祀仪式),不设神主龛、神主牌,也不修族谱,仅为了弘扬历史名人的功绩、品德、气节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画像供后人瞻仰。同时,常陈列与名人有关的研究资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类祠堂的形制与姓氏祠堂相似,建筑风格也比较传统,形制却较小。但现代历史名人专祠与古代历史名人专祠的建筑形式、风格却有所不同。有的历史名人专祠还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名人专祠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姓氏宗祠相比,但其历史意义却远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居住着一个家族或几个家族,他们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别崇尚程朱理学的徽州,作为“申述根本返始之心,尽子孙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务的圣地,它集宗教、伦理道德、法律于一身,也是一个宗族最高权利的象征,每个宗族都会从族里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担任族长。可以说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很讲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族的一种象征。广东人喜好修建祠堂,几乎村村有祠堂。有钱的男子都可以独立修祠堂,甚至可以为活人修建祠堂。人们常说的“六亲”,指的是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兄弟之间、兄弟们的孩子之间以及兄弟们的孙子和曾孙之间,宗族内三五代之间关系尚且亲密,然而数代之后,关系疏松,就需要宗族关系来调节,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则是整个宗族百世得以联系的纽带。所以在广东,大宗有大祠堂,来祭祀共同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各祠堂内按照辈分先后摆放祖先灵位。上尊下卑,左长右幼,井然有序。宗祠除祭祖开会外,还开办私塾或者义塾,传承宗族礼俗。尽管祭祀祖先的习俗由来已久,宋代以前的民间祭祖活动多在家庙或陵地举行,受帝王宗庙,尤其是唐代以后册封元勋功臣,敕建祠庙的影响,以祠庙祭祖代的形式逐渐进入民间,元代以后基本形成定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北民南迁较为集中的南方更为盛行,几乎村村建有祠堂。有的家族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分堂分房,别派别支,除了总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总的宝塔式祠堂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堂,祠堂多达数十个。祠堂门前设聚星池,一为风水,二称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门前设有照壁,并为取得功名的族人设立旗杆石,以资彰显并激励后辈。 |
http://www.51binzang.com/listzt-19244.html
手机版访问:我国的祠堂崇拜文化
|
相关资讯:
·汝南县花圈店,专注于为白事/丧事送上凝思之意
·保定顺平县花圈店推荐,保定顺平县代送花圈上门的花圈店,订花圈送花圈准时送到指定地点!
·南京市回民公墓 (江宁区湖熟镇马城山)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