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0604868 QQ/微信同号:99233444
相关专题: 服务指南 择日指南 入殓指南 冷藏指南 告别指南 火化指南 安葬指南 寄存指南 送葬指南 骨灰指南 墓地风水 购墓知识 祭祀常识
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格林沃夫的一点话: 这篇文章是我在完成中国社会生活史的考察任务的时候所看到的。当时觉得很好,于是决定转发过来。经过本人的考证后,本文基本是符合现实的,可以作为一篇较为严谨的丧葬习俗考察文章来看。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形式不一的葬式和葬仪来体现对人的永生虔诚而又执着的追求,去表达对死者的深切悼念和哀思,希望死者可以对生者的庇佑和赐福。因此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的终极礼仪,就显得十分重要且被格外重视。死作为生命中不可规避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大概也是值得被这么对待的。对于社会生活史研究来说,一个地方的生老婚嫁习俗也是可以直接反映当地文化的。以下部分为原文。转自新浪博客,作者太白山。

 

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逝者的丧葬,是后辈对亲人所尽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因地域不同,习俗不一,人们对丧葬的认识和方式就有差异,常言道:“十里能同乡,五里不同俗”,仅陕西境内,东西南北各地差异也就很大了·这里要谈的是以八百里秦川西部为主,以眉县、扶风、岐山,凤翔一带的丧葬为核心,这一带曾是秦帝国的发祥地,周礼更是在这里先期形成,后来又相继受道、释、儒思想的影响,对于丧葬方式颇为讲究,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沿袭至今的习俗,这里便对其详细予以介绍。

 

一、后事

 

一般人进入老年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具体如:

 

1、买材板(棺材板),一般以松木为主,桐木也可以,柏木为最好。材板厚度一般两寸半,也有采用厚度为五寸的。材板的页数一般为十块,如能有大树解成的板,四页更好,俗称四页瓦,那就属上乘。一般人活到六十岁,就开始给自己准备,准备好之后就先在家中。

 

2、做寿材,一般的家庭,老人到了七十岁,就到了要做寿材的时候了,有些身体不大好,也可提前。但也有因家庭情况好,经济宽裕,也提前可以做好。做寿才一般选在有润月的年份为最好。寿材一般的木匠不大会做,因为比较讲究,规矩比较多,当地一般有名望的匠人可承担。寿材从外形上大同小异,主要以材料好坏区分怎么做,内部简单地没有什么结构,讲究的可以底层做一个七星床,象征身压天体,有太白七星相拱。寿材做好后,相近的亲戚要来祝贺,尤其是女儿要回娘家,中午时分带来的红,要披在做好的寿材棺盖上,拿来的爆竹要燃放,给木匠要上烟酒和礼品答谢,主人家要摆酒席待客谢匠人。

 

3、做好的寿材,还要找合适的时间用生漆油漆,油漆比较讲究,好的寿材一般用十多斤生漆,还要用白布包裹两层,表面呈黑颜色,寿材大小两端要雕梁画栋,漆泥做许多人物和建筑,一般的油漆匠也都能绘画,但是也不能马虎敷衍,一个多礼拜完工后,相近的亲戚也要来祝贺,形式同做好寿材完工一样。这样才算一副寿材做好,家里人一般将寿材四周包裹好放在楼上,现在有专门的塑料布,比较方便,找一个不潮湿的地方就可以了,没有什么讲究。

 

4、老衣,寿材做好了,还要做老衣。老衣要在闰年闰月缝制,取“功德润泽”后人之意。寿衣袖子讲长,要能遮住手梢,忌讳袖短露手。否则,后辈儿孙就衣不蔽体,伸手讨饭。在寿衣件数上,要穿单不穿双,是避免凶事成双的意思;在寿衣布料上,要穿平纹布,忌穿斜纹布,怕有一个“邪”字,后辈人搞邪门歪道;特别忌穿皮革,因为皮子是畜皮,穿了怕来世变成畜生;可以用绸子但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不吉利;寿衣不能用纽子,只能用布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怕后代出“逆子”。寿衣要两头见棉,即有棉衣、棉裤,冬夏如此,取“以棉(眠)为安”之意。寿衣里子多选用红色,意味着后辈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5、孝布,准备老衣的同时,也要准备孝布。孝布就是将来给孝子们使用的白布,一般所有比自己辈分低的人都算孝子。亲属中的男人一般给的孝布有,上衣孝衫布,孝帽布,鞋面布,其中外甥女婿的孝帽要求有二尺高,就是用宽二尺的白布做成一个帽圈;亲属中的女人孝布有,相似于风衣一样的长短的大孝袍白布,头上要顶的长头巾,鞋面布,现在一般不再用鞋面布,原来人们穿布鞋,奔丧时须将鞋面用白布遮掩起来;还要准备丧葬期间所有人头上用的帽圈白布。

 

 

二、临危

 

一个人生命到了尽头,还能出口气,就是临危,临危时家人便将其从炕上移开,专门支起一副床躺下,俗语说,某某已经被抬到了床上,意思就说人不行了。“生离死别”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临危处于弥留之际,大都是情意难舍,思亲挂友。这时儿女要日夜侍奉,不离左右,并要给在外的儿女捎话传信,催其速返。儿女在接到此类电、信之后,都是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望乡哭奔,力争与亲人生见一面。一时见不上,不但老人不会瞑目,就连儿女也是终生遗憾。这时还要看临危人有什么交代话语,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情,俗称“托家事”。如果觉得没有希望生存,亲人们就要为其剃头(男)、梳头(女)、盥洗、整容。咽气之前必须把寿衣(俗称“老衣”)穿上,一则死后不好穿;二则说是人死了再穿,就意味着光着身子走了,到了阴间还是无衣。

 

如果咽了气,要把他的身体捋顺好,使他仰面朝天躺着,用一张轻薄的黄表纸或白纸把脸盖上,俗叫“苫脸纸”,有些也用手帕。人死后为什么要用纸苫脸,说法不一。一说是因为人死后脸色会变得难看,亲人们一看见他的面容,未免有些伤感或害怕,所以用“苫脸纸”遮住;一说是观察死者是否假死,若是假死,气出纸动,还可抢救复生;一说是遮挡尘土,防止噪音,有让死者安息之意。只有死人才能用纸把脸盖上。因此,人们非常忌讳活人用纸盖脸,怕惹来不祥。

 

遗体入殓前,脚脖上套根绳圈,俗叫“绊脚绳”。大多用红布绳将双脚绑在一起,有些地方也用麻绳,起到遗体位正的效果,也有说“停尸”期间,如果遇上打雷闪电或猫从身上跳过,死人会突然站起来,碰上什么东西或人,就抓住死死不放手,叫做“死不丢手”,非常吓人,从科学角度讲,就是为了防止静电。所以,要用麻绊脚绳,到盛殓盖棺时再解去。

 

当地习俗认为人还有一丝气,绝对是不能动哭声的,认为哭不吉利。只能在完全断了气,才能全家举哀,放声恸哭,哭时也绝对不能将眼泪掉在亡者身上,如果掉在上面,就认为不能很好的地脱生,哭罢,用瓦盆作纸盆,烧上第一把纸,许多地方叫烧“倒头纸”,当地俗称“引路纸”。人们认为烧纸就是给死者送钱,好让死者带上“盘缠”安然上路。

 

 

三、设灵堂

 

“倒了头”后,“灵堂”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灵堂一般设堂屋或者过厅,在厅堂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慢,帐慢正中书一大“奠”字,帐慢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严父(慈母)养育恩似海,儿孙未报终是憾”等悼语。帐慢前摆上桌子,桌上正中靠帐慢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桌上摆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白烛。桌前糊上白纸桌裙,放着白纸包裹的土蟹,供洒酹奠酒用,还要放上“纸盆”,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俗称“孝盆”。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装成的草袋,供孝子守丧跪卧(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门左右摆列“纸活”。这种“纸活”是由“纸活匠”用苇子、色纸扎糊而成,丧主掏钱购买。“纸活”的形式有:灵庭、过亭、冥儿、冥女、冥马、仙鹤、祥鹿、鲜花、瑞草等等。陈列多少根据丧家经济状况而取便,这里作为临死者最后告别人世的正式场所,亲人们都守候其左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寿终正寝”。

 

 

四、报丧

 

老人“倒了头”,当地都知道是咽了气,这个时侯家人和当地又俗称“老百年”、“不在了”、“殁了”,一般对年岁大者都称“老百年”,一般都称“不在了”、“殁了”,忌讳说死了,如果说死了便是对亡者蔑视和不尊重。家人晚辈就要头扎白布头巾,穿起孝衫上衣,女人只需头顶白布长巾,祭奠就算开始。这时即请阴“阴阳先生”,“阴阳先生”按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出殃’时间、来客开吊、出殡埋葬、“过七”、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的具体日子,并把这些日辰用白纸开列出来,贴在墙上,丧祭仪礼按此如期进行。这时家人便可派人通知所有亲戚,告知老人“不在了”,这就是“报丧”。报丧的同时,家人和“阴阳先生”一同去自己的祖坟地,现在一般是共坟都在一处,去选定“穴位”,称作“勾穴位”,就是墓地的具体位置。

 

亲属得到“报丧”后立即动身去主人家,如果是女人奔丧,在未进村子前就开始嚎啕大哭,男人则不需,到家后立即在灵前上香磕头烧纸,等纸在孝盆中燃烧完毕时,便可放声大哭,以表悲哀,完毕,相互一番安慰,主人通知丧期安排,将原准备好的孝布发出,告知有关问题,客人方可离去。

 

 

五、丧期

 

1、打墓,关中一般都采用土葬方式,打墓就是“阴阳先生”选定穴位,现在一般都是集体用地,所有墓地集中,没有多少讲究。过去打墓之前选择穴位相当重要,人们特别相信“风水气””、“脉气”,认为祖先理在“藏龙卧虎”的“风水宝地”,后辈儿孙就可以升官发财,福禄并臻,人丁兴旺。当地又骂人的话,如果某某为人不正,就说那人他先人坟山冒了“脉气”。富贵的说是“坟里‘脉气’好”,贫贱的说是“坟里没出下”,把后人的际运归结于前人坟墓风水的好坏。所以,人们在墓址的选择上非常慎重和认真。选穴位时家里的孝子陪同“阴阳先生 ”到墓地,根据八卦的来龙去脉、相生相克之理,参照八卦太极图、四面八方三十六方位,判断善恶吉凶,选择“风水”好的“山向”,勾画出墓址,。“勾穴位”还要兼顾后来,夫妻并埋儿子为父母“挂脚”等事宜。如果葬于祖茔(俗叫“老坟”),穴位就好定,因为原先都是测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茔,那就需要用八卦罗盘反复测看、划线定位,同时插上五色旗子,摆上香案,敬告祖先,祭奠天地,行成莹礼,当地把这种仪式简称“成茔”。现在的地形不是十分固定,只考虑朝向和方位,头所在位置高一些,脚蹬要实一些,距水远一些即可。

 

“ 穴位”选好以后,就要择日开打,一般在正月,初五前不能破土,其他时间对日期不是多讲究。

 

过去的打墓,是先挖宽约4--五尺,深约七尺的“明庭子”,然后在“明庭子”的上端挖一宽约四尺,高约五尺,长约八尺的窑洞就算完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打墓形式不同了,前现年还是人工,现在就直接用挖掘机,挖一长八米。一头宽约三米,一头宽约一点五米,深约两米五的坑,然后在穴位宽处一头,从地下卷起一个长约三米多长,高约一米二的窑洞,窑洞上面用途再夯实,窑洞口处讲究门面富丽堂皇,窑洞地面铺有质地不错的地面砖,有些奢华的在窑洞两侧,还造有客厅,摆放亡者生前喜好的家具及用品。下葬时棺材从另一头的“明庭子”吊下,然后在推入窑洞。

 

打墓出工都是主人家门中人,打墓期间主人家管带门中人吃喝,孝子必须每天去墓地给打墓的人敬烟倒茶,吃饭时要给打墓人端饭敬酒,这是绝不可少的礼仪,打墓所用材料费用由主人家付出。

 

2、守灵,孝子守灵,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亡灵前不能离人,如果有人祭奠,孝男必须在场跪灵,客人磕头,孝男一同磕头,客人烧纸后哭泣哀悼,孝男也必须一同哭泣,客人要离开,孝男作揖致谢。有些亲属来后要瞻仰遗容,孝男要主动揭开亡者面部手帕或麻纸。到了晚上,灵前也不能离人,一是陪伴故去的亲人,二是怕有猫鼠伤及亡者遗容。

 

西府一带如果是老人过世,一般讲求在家中过头七(也就是停放七天以上,冬季最多的见过停放十二天)。如果是年岁不大,或者天体比较热,则另当别论,不过现在有停尸冰柜,大多还是守这种规矩。

 

六、盛殓

 

“老百年”年的人根据“阴阳先生”推算的日期入殓,俗称“盛殓””。“盛殓”时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直系亲属要到来,男性舅家人必须在场女性娘家人必须在场,由本族年长者主持,“盛殓”。

 

“盛殓”时亡者入棺材,要扶正尸位,整饰尸相。在棺材底部铺上草木灰,再在上面铺一层柏树枝叶,然后铺红褥子,上盖红被单,取后辈红红火火之意。

 

“人殓”还有讲究,就是举遗体入棺时,要由长子(承宗人)扶首(捧着头部),其兄弟或他人扶腰抬脚,小心翼翼地把遗体放入棺内。入棺木后,为了不使在里面有空隙,遗体与棺壁之间,紧插用纸包裹的松柏锯末、叶末或草木灰,现在一般用卫生纸卷以作固定,防止晃动。安排就绪,揭开面部手帕或麻纸方,将预备好的“噙口钱”放人口内,“噙口钱”也叫“口实”,是一枚铜钱或其他金属硬币。有些地方在刚咽气就放入,还要穿上红线,把红线另一段拴在寿衣布带上,防止溜入腹内,待盛殓时揪掉红线;给遗体手中递过一把扇子,女人一般拿手帕,亦可放逝者生前一些喜爱之物,之后方可盖棺,俗叫“合龙口”,一旦合了就再不能揭开。俗语说:“宁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所以,如果“盛殓”时,娘、舅家人未到,奔丧亲人未至,“龙口”就不能合,棺盖留个缝隙,等他们看了遗体之后,才能“合龙口”。有的时候,因为人去世的太突然,没有预备好寿材,人“不在了”才找木匠做,这种活,俗称做“热材”,就是很着急之意,做好的寿材先由漆匠油漆一边,将逝者“入殓”后再油漆,俗称“漆实材”,就是里面不是空的了。

 

“合龙口”之后,孝子们要大哭一场,然后摆好棺材位置,要求脚对外,头朝里,烧纸上香祭拜,才算结束。

 

七、安葬准备

 

俗称“埋人”、“安埋”,外人一般讲“埋人”,自己人则称“安埋”。

 

1、待客准备:主人家要磨面,俗称“打磨子”,买食用油,俗称“灌油”,买菜及待客所用物品,为过事做好一切准备,这种过事俗称“过白事”,“过白事”待客不能吃肉,因为家里有人去世,如要吃肉就会有猜忌、说不清之嫌,也是对亡者不敬,现在这种规矩不甚讲究,为了带好客,什么肉都能上席面了。

 

2、待客:“安埋”的头一天,家里的帮忙的人就很多,晚上许多亲戚也要来,就要开始待客,但真正的待客还在“安埋”的当天,一大早客人来后,先吃一顿“岐山面”,中午吃碗子,现在都吃炒菜。村上帮忙“抬丧人”(抬灵柩),只吃早上饭,中午就不吃了,现在一般都早中都吃。有些地方明天“安埋”,今天待客,“安埋”当天亲戚送葬后就直接回家了,但这种地方不是很多。

 

3、请乐人,俗称叫“吹手”,吹手班子一般为三--四人,一人敲挠,俗称“打恰钋”,其余吹唢呐,“吹手”过去被认为是下九流,请来之后吹奏的位置不能完全进入院子,只能在进了大门后,“土地祠堂”以外的地方。“吹手”所演奏的曲目,有严格规定,“安葬”期间,每一个过程曲牌都有要求,不能乱吹,现在大多数人都不很懂,“吹手”的一些老艺人也不存在了,都是一些现代年轻人,想吹什么,就吹什么,其中古曲极少,不少是一些现代低沉,悲哀一类的歌曲谱子了。

 

如果去世者子女多,享寿高,或者家境情况不错,就会请了“吹手”,还要请“曲子”,“曲子”是流行于西府一代的一种剧种,有说有唱,动听悦耳,乐器都用民乐,一个班子一般在十人左右。现在有些家庭“埋人”也请戏班子的不少,有些戏班子十多人,有些县剧团人就要多了,演电影,以图热闹,因为当地人认为,高寿者“殁了”,虽办“白事”,也是一种喜事。

 

4、拉丧车,一种专门用于抬灵柩的木制器具,相像于过去硬轮大车的支架,下面有四条支腿,称车但没有车轮,四边方位形成四个能抬的位置,灵柩放在上面后,又有四面的小柱子安在四周,形成轿子式样,周围及上端有装饰和布帘遮挡,俗称“棺罩”。一般的丧车需用十六人抬,还需十六人扶护和替换,也就是三十二人。

 

5、找主事的,过一次“白事”,虽说时间不长,但事情的头绪很多,主人家因为悲哀,还有他必须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也不便于出面,就要请一位宗族中辈分较高,在村子有较高威信的人作为总管,俗称“主事”,职责就是全权代表主人,处理安排一切事宜。

 

6、找“主司”,有些地方也称祭司,主持祭祀的司仪。主司一般为村上年岁比较长长者,懂得祭祀的规矩和礼数,能把握祭奠中的度数和不同辈分的区别和要求。

 

7、糊“麻冠”,男孝子头上戴的一种帽子,男孝子在头上扎一白布头巾,再戴一顶“麻冠”,“麻冠”的制作比较不容易,用约一寸宽的条麻纸先做一个头围大小的圈,然后再用相同宽窄的纸条相交十字,四端连接于头圈处,各个相交连接处,均要用相同宽窄的麻纸卷如少许棉花,沾贴在那里。

 

8、做“孝棒”,俗称“孝棍”或者“柳棍”。找长一米多,直径不小于三厘米的桐树枝条,或者柳树枝条,将宽约十厘米的白纸横向剪开成齿状,然后沿着木棒缠绕即可。

 

9、做 “旌旗 ”有些地方也叫“主旌”,用大约宽四十公分,长约三米红布或者绸缎,上面按一定去的格式书写逝者名讳、尊敬式的的称谓等,相当于墓志铭,只不过使用布代,出丧当日用一竹竿悬挂门外,“旌旗 ”在下葬时,展盖于柩上,与死者一起埋葬。 有些地方也将“旌旗 ”,以书写死者姓名的旌幡作标志。丧事中将“旌旗”挂在灵前,有的开吊日挂在庭院内,作为象征,供客凭吊,以示对死者的敬重。

 

10、请人写对联,门上的对联要用白纸写,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门上,在”安埋“前一日下午都要贴上白纸丧联,当地流传的“白事”联语大体都是:“倚门人去三更月,泣杖儿悲五夜寒。”“守孝不知红日落,思亲常望白云飞。”“三更月冷鹃犹泣,万里云空鹤自飞。”“白马素车愁人梦,青天碧海怅招魂。”“桃花流水杳然去,清风明月何处寻。”“悲音难挽流云驻,哭声相随野鹤飞。”“三径寒松含露泣,半窗残竹带风号。”“旌飘户外含孝意,韵满堂前恸悲情”等哀挽死者的套语。但要注意的是在联语上要区别男女,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11、请人写“门告”,有些地方也叫“成服”、“出子”,叫“出子”是因为有显示子孙多少的意思。“出子”是丧仪中绝不可缺、严肃而隆重的一环。“出报讣”的实际用意在于向社会公开宣告丧事。另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出报讣”,亡人还自不知死,出了“报讣”,亡人才知道在阳世的寿命终结。“报讣”就是把死者的生卒年月,“五服”内的子、侄、孙写在纸上(不上女性),贴在一个长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门外,供人们观看和了解。写“报讣”在民间至关重要,若是死者无子,也无既定的继承人,“出子”时必须临时在侄辈中选一人作为承宗子写在“报讣”上,写了谁,谁就有“合法”的财产继承权。“期服”、“大功”、“小功”等项下,应写谁,谁在前,谁在后,谁远谁近,都要慎重对待,绝不能漏人。反之,宗族之内、孝子之间会打架闹事,弄得丧事混乱,家族不睦。

 

八、 “ 安埋”前夜

 

1、“安埋”前的半下午,第二天所用一切都要做好,“吹手”来到,从这个时候起,吹手一般就要不停地吹奏,只能有稍息的停顿,停顿中如有来人必须马上开吹。

 

2、亲戚之中的女儿或者侄女傍晚时分到来。

 

3、“烧夜纸”,天黑后,村上的晚辈妇女就会结伴而来,进入灵堂前烧纸祭奠,然后哭泣后离去;然后是亲戚中至亲男性专门前来烧纸祭奠;等所有的活动结束后,自家的后人和孝子们在一起烧纸磕头,算逝者离家前一天晚上的最后祭奠。

 

4、“乱丧”,亲人故去,翌日就要永别,万分悲痛,乡亲为了缓解其悲哀,去其家中说话玩耍,分解主人伤感的心情俗称“乱丧”。其主要活动就是从天黑开始,在主人家的院子,或者在灵堂旁说话。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等娱乐至午夜后,然后主人家请“乱丧”吃夜饭后结束。

 

5、“吹曲子”,村上“烧夜纸”结束后,就进入“吹曲子”阶段,这个时侯“吹手”就可以休息,但是要吹奏,就要逝者的晚辈,或者亲戚中的近亲,要给“吹手”份子钱,给了份子钱,就吹,不给就要多休息一会了,有些份子不停地给,他就不停地吹,给的多,他就吹得好,有些“吹手”水平高,就能吹双唢呐,就是一个嘴里两个唢呐吹奏,有些更高艺准的,吹双唢呐时两个唢呐杆上还能放一条板凳。这些民间艺人很是令人佩服,他们吹奏换气,一般不在腹腔,都在口腔内完成。

 

6、有些地方晚上还要“进饭”,“进饭”的内容同“烧夜纸”、“吹曲子”差不多。许多地方把“进饭”叫“辞灵”或“家祭”。

 

“进饭”一般晚八点左右开始,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分别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吹奏完了,“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

 

“进饭”时,除了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还要给鼓乐班子送小钱。给的钱多,就吹奏的好,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例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

 

女婿、外甥“进饭”时,小姨子、内兄弟媳、表兄弟等能开玩笑的,还要“刁难”嬉闹一番。有的给他们膝下放砖头、瓦渣,让他们跪着难受;有的给他们头上顶只碗,使他们跪着而纹丝不能动;有的“逼”着他们多次掏钱点曲子。打打掀掀,拉拉扯扯,十分热火。死者年龄越大,辈分越高,就闹得越欢。这是当地丧仪中惟一能笑闹的一环。

 

九、 迎宾

 

迎宾俗称“接客”,“安埋”人当天一切事宜由主事管理,一般在门前设疑礼桌,有几个人专门负责迎接客人到来,村上乡亲客人到来,就会直接去礼桌送上“烧纸”或者钱财,负责礼单的人便一一登记在册。

 

亲戚来后如果是男性,就会来礼桌登记礼物或者所上钱数,如果还有女性,她们一般在村口就开始大声哭泣,礼桌要尽快安排女性前去迎接;如果是逝者舅家、娘家、女儿、侄女或者下辈亲戚,来时要抬“食磊(luo)”,抬“食磊(luo)”的人一般为亲戚请来帮忙的人,“食磊(luo)”抬到村口,给“食磊(luo)”上面放两至五元钱,就放在那里等候迎接,主事发现后就立即派人迎接,出发时必有,两位吹手,一位和吹手一起打钋(俗称打“恰波”),三位孝男,两位接替客人抬“食磊(luo)”的人。一拨人走到“食磊(luo)”跟前,相互招呼后,吹手自己将“食磊(luo)”顶上放置前取走,就会吹奏起来,三位孝子手中横向捧着“孝棍”,对着“食磊(luo)”三作揖后,有自己人抬起“食磊(luo)”走在前面,其余人随后。

 

十、礼品

 

丧事的礼品主要有:

 

1、麦面馍,俗称“献的”,从文字上看,就是给逝者献供的食物。一个“献的”大约用面粉一斤二两左右,蒸成下平上圆状,规格分三个、六个、九个,九个一般抬“食磊(luo)”时放在下层,六个为最多用,三个的时候不是很多。

 

2、丧事拿“献的”,三个或者六个,大都用捎马(一种口袋式的袋子,大约一米左右长短,中间开一菱形口子,四个角装饰有四个须子),俗称“前插”或称“搭搭”。

 

3、逝者的娘家或者舅家客人,女儿侄女或低一辈德客人,奔丧去必须抬“食磊(luo)”。“食磊(luo)”分高头“食磊(luo)”,底层装有九个“献的”,上层要有九碗,或者十二碗“献饭”(由各种面食、肉食、副食及瓜果蔬菜构成,碗中“献饭”之上,又要制作各种装饰和花样);平头“食磊(luo)”除过底层装有九个“献的”,上面九碗“献饭”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4、如果有没有过门儿媳、孙子媳妇、未迎娶的媳妇娘家有白事,都必须奔丧时要抬“食磊(luo)”,但是“食磊(luo)”底层不用“献的”,而是“糕子”十二个(一个大约用面一斤二两至一斤半,要比“献的”用面多,体积大,形状为长方体,两头装饰有红枣),上面的“献饭”必须是高头“食磊(luo)”的规格。

 

5、丧事中不论拿什么礼物,拿烧纸你不能缺少的,一般有专门用于烧纸的麻纸有最好,有十张至二十张为好。

 

6、有些地方,有些至亲还有制作幡、给食磊(luo)”上面搭“索子”(用许多麻纸剪成网状祭品)

 

7、本村乡亲一般直接在礼桌上钱,俗称“干礼”,上“干礼”者主人家要将送礼者像客人一样待称,“安埋”人待客也很讲究,都吃两顿饭,早上岐山面,上午炒菜,不过有些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待客质量差一点,不像婚事那样的规格,也不会受人笑话。有些不上“干礼”,送上一些烧纸行情祭奠,则不需要招呼吃饭,一般情况下,在客人招待完毕后,用盘给人家端两碗面条以表谢意,当今生活水平高了,面条显得很不体面,有时候逝者人缘好的话,村子大,好几十户甚至上百户送纸,都采用在主人家门前出告示,表示致谢算了事。

 

8、主人家“安埋人”接来客人“献的”很多,如果当天待客食用不完,要送相邻一些,必须记住要将“献的”用手掰破,或是用刀在中间切开,送整个“献的”是一种忌讳和对他人不吉利。

 

 

十一、讣 (fu)闻

 

相当于当今的讣告和悼词,其写法和内容一般为: 不孝男XXX等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X府君讳XX(女性则写:显妣X府X孺人)。距生于XX年XX月XX日,不幸于XX年XX月XX日因积劳成疾,在本宅寿终正寝,享年X十又X岁,不孝男XX等叩地呼天,悲痛欲绝,亲视含殓,停柩在堂,尊礼成服,承严(慈)命兹定于X月X日开奠,X月X日X时扶灵柩安葬X处哀此讣闻。

 

自称一般为: 孤(哀)子XXX泣血稽首 ;齐衰期服孙XXX泣血;齐衰五月曾孙XXX技泪稽首 ;小功服侄XXX拭泪稽首;麻服侄孙XXX拭泪稽首。

 

这里大不孝男或者不孝女,是讣闻中的自谦用语,记得前年回到老家,因许多人家丧事都不书写 讣 (fu)闻,好多人对此不甚了解,文中出现不孝男的用词后,有人认为儿子在母亲生前不孝,被写在了纸上张贴在外了,其实那就是一种误解了。大多讣 (fu)闻,会用了大量的篇幅,对逝者一生的经历予以追述和赞美。

 

所谓“成服”,就是在“起丧”时,全体孝子穿白戴孝,拄起哭“孝棍”满院一片白。“孝服”的缝制没有成规,一般除了给直系的女婿、外甥、已嫁女子有缝“孝衫”(即“孝褂”)的外,其他“家门父子”中的孝子“孝服”通常都借用,有的只散漫鞋的白布。孝子穿上“孝服”以后,就要在灵前跪草守丧,接应来客祭奠,陪伴哭嚎致哀,一直守到“出丧”,这些男性孝子俗称“下头”,下头者一般是逝者的长子,没有出“五服”宗族中低辈分的每一位长子。

 

孝子特别是亲生子女在守丧期间,按旧礼要求,不洗脸,不剃头,鞍着鞋,不坐凳,不吸烟,见人低头,不食荤腥,寝苫枕块,更不得乱开玩笑,嬉皮笑脸;女子不可涂脂抹粉。这种旧礼,现在多已废止,但守丧致哀,乃人之常情,至今沿袭。

 

十二、起丧

 

一般都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逝者年岁不是很大,时间就早一些,如果是寿数比较长,那就要晚一点,从时间安排上考虑了家人承受悲痛时间的长短。“起丧”就是人们常说的“出殡”的开始阶段。也就是把灵柩从家里抬到自家门前。

 

具体的“起丧”时间还要看亲戚来得多少,一般要等大多数来后才能进行。“起丧”时由众人用手抬起灵柩,长子怀抱“纸盆”紧随其后,其余顺序为其他男性孝子,后边则是女性孝子,所有孝子放声痛哭,护送灵柩离开灵堂出自家大门。

 

“起丧”后灵柩出门要将棺材的小头放在前边,也就是逝者的脚在前,头在后,表示人要往外走了。当地一般抬人都很讲究就这个,如果受伤或者得病,抬时一定要将头放在前边,预示人还或者,要回家来的,要是所抬是没有呼气的人,一定不能将头放在前边,那样的话,就很不吉利,如果将活人脚放前边抬,也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灵柩抬出大门后,放在丧车上,同样逝者的脚要对着将要去墓地的方向,然后收拾好棺罩,将家中灵堂前的供桌连同供品一并搬出,放在“丧车”前边。

 

十三、施礼

 

施礼是祭奠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而且要在公开的场面下,乡亲亲戚相互监督之下进行,施礼由“主司”主持,“丧车”之前摆着供桌,供桌前铺设一张草席,草席两边是所有,男孝子,他们这时头扎白布巾,再戴麻冠,身穿长孝袍,腰中系着一束大麻,手中拿着“孝棍”,跪在供桌前面席子两边的草袋子上哭泣致哀。女孝子头顶白布,手拿帕子捂住嘴巴在丧车后面哭泣。

 

施礼的顺序是:外甥女婿在先,其他的顺序要求不是恨严格,施礼限于男性亲戚。

 

施礼的方式很有讲究,外甥女婿要施大礼,讲“二十四叩首”礼为最高,即开始向上香,点“表纸”,祭酒,叩首、起立、退一步作揖;上前一步叩首,退一步作揖;上前一步叩首,退一步作揖,算一次叩首,第二次开始不用再上香,相同其他,一共二十四次,结束后最后跪下烧纸于孝盆中,纸燃烧完毕,叩首伏地大哭,主司劝其离开算结束。有的外甥女婿单个施礼,有时同辈几个人一起施礼,前边有一个领着做,有些人不懂礼节,忘了礼数,“主司”会提醒如何做。一般的亲戚有三叩首,九叩首等,也有不懂得上前上香后,点黄表纸,就奠酒,然后烧纸于孝盆后大哭一阵就离开,现在对施礼的规格一般不是多讲究,在乡亲眼里主要看施礼着是否哭的伤心难过,对逝者的感情怎样。

 

如果逝者有重孙、重孙女,这天头上不需要戴白,却要带红帽圈或者扎红布巾;如果有还未过门的孙子辈媳妇来吊销,也不需要头顶白布巾;如果有未来的女婿也不需要带白帽圈,若是未过门的孙子女婿,也不带白帽圈,但可以披红。

 

所有的亲戚“施礼”后,女孝子要是人多,按辈分分成几批“施礼”,最后是男孝子施礼烧纸算结束。有些老人辈分高,亲戚多施礼要用两个多小时才能结束。

 

十四、出殡

 

俗称“出丧”,施礼完毕后,就要“出丧”, 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拄着“哭丧棍”,一手拉着扯纤布,并头顶“孝盆”弯腰嚎啕大哭哭,其他男孝子最后;均在丧车后面哭泣,俗称:男子扯纤,女子扶丧。当“丧车 ”行至村口十字路口时,长子将“孝盆”用力摔下让其破碎,俗称“摔(ban)孝盆”。“摔(ban)孝盆”者,习俗上是谁摔“纸盆”谁就是当然的承宗子,就有继承权,如果没有儿子,女儿也可以“摔(ban)孝盆”。

 

“出殡”的队列顺序是,打旌旗者走在最前面,吹手鼓乐随后,吹奏哀乐。还有一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一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由一人端着献饭,一人背上祭桌,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下来是灵柩,其他亲戚随后。

 

时孝子越多,阵容越庞大就越体面,人们借此来显示死者儿孙满堂,家族人多势众,所以,民间对“出子”的礼仪非常重视。

 

在“丧车”走后,村上有不少乡亲也会扛着铁锨,一是送葬,二是去墓地“培土”。

 

“ 出丧”时除过亲戚身上有白以外,包含抬丧的人头上都得戴上白帽圈。

 

有些地方出殡需要放炮, 西府“出丧”不能放炮,在没有过三年之前都不能放炮,认为放炮是喜庆,与致哀相悖,如果放炮就会惊吓走逝者魂魄。

 

 

十五、哭泣

 

西府人对丧葬中的哭很有讲究,不是说心情很悲伤,就能随便嚎啕大哭,哭有一定时间和规定。

 

家人在逝者穿好衣裳,安顿停当后才能放声大哭,哭时不能抱住或者扶住遗体,女人只能坐在一旁,男人跪在一旁哭泣;亲戚报丧后前来吊唁,男的进了门,先要在灵前烧纸,纸燃烧完毕,方能放声哭,有些特别伤心,进了门就开始哭泣,但也不能淋漓尽致放声哭泣,只能边烧纸边哭泣,纸燃烧完毕才能完全放声;女性戚报丧后前来吊唁,走在村口就要放声哭出,女性的哭,在哭中要有说,有一定的词语,也有一定的哭调,一般第一声就是悲痛万分的长音称呼,如果逝者父辈哭中称呼“爹”;祖父曾祖父称呼“爷”同辈或者下辈可以不称呼;逝者如果是女性,称呼“娘”(当地日常称呼母亲都发nia的音),主人听到有哭声出门接客人,并搀扶起到灵前继续哭泣,等主人劝其不哭时,在烧纸祭奠;

 

在整个丧期,女性的哭,都是要哭着进来,哭着出去,当地人有句俗语讲:“如果不养女子,死后没有人哭”,哭在某中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艺术,有人哭得很好,既表达了伤心,又叙述了离去亲人后的不幸和无奈,同时又让人们知道了逝者对自己的恩泽和养育。当地还有一句歇后语:“老婆(老太太)吊丧,说过的到得很”,意思就是年轻人对哭的理解,不及老太太,只有老太婆才能在吊丧过程中,把要表达的完全说出来,由此可见,哭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哭了。

 

哭在服丧期都存在,期中百日要哭,头周年要哭,二周年也要哭,三周年就不哭了,整个丧期就算结束。

 

十六、扫墓

 

未出殡前,由逝者儿媳或者侄子媳妇,在一位或者两位男性陪同下,拿着笤帚,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去墓地,到目的后,由男性下墓穴,内用笤帚将明厅对面窑洞内扫干净,撒上五谷杂粮,再将扫在一起的土物盛载斗内,在返回的路上,正好和“丧车”相遇,由女性将土物撒向“丧车”。

 

 

十七、下葬

 

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才好安息。转完了,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方位,同时划出线来。下葬的时辰到了,用绳索把灵柩吊人墓室,长子事先进人墓室,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接着,在窑洞顶端的“窑窝”放上一盆发好的发酵面,中间插一根葱,然后将灵柩推入,位置放好后,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记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阴间地契”(由“阴阳”先生用两块砖写明这块地方是属于死者的),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孝子所用麻冠和麻束也要放入进去,一切完毕开封闭墓室口,俗称始“封堂口”,“封堂口”前一定不能忘了将一木炭火盆放入窑洞口,紧贴堂口处,一般也要用砖沙子或者水泥 “封堂口”,在堂口封闭快要结束,还剩一个口时,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瓶醋浇在木炭火盆上,要把握好,不能将火浇灭,亦不能浇不上,“封堂口”封号后,立即用途回填明庭,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人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以作最后告别,接着众人就都动起手来,行动迅速,人人卖力。填土至地面时,为了怕防止坟头偏斜,就要确定好中心,上面的填土位置要将穴位窑洞一同覆盖,上面覆盖土有一二尺时要将“孝棍”从墓的上端中心依次插下,很快一个墓冢就堆起来了,最后还要再坟堆的上方和下方,再个做一个今后祭奠用的台位,埋葬即告结束。

 

众人在回家的时候,走在村口“摔(ban)孝盆”的十字路口,那里有一堆提前准备好的麦草,火柴点着人人都要从旁边或者走过。

 

有些地方,“出丧”时长子还要抱上“牌位”,下葬完毕,还是由长子还要抱上“牌位”回家,将扛抬灵柩的绳索给成一团,由女儿怀抱回家放人粮囤,取“材(财)绳(神)到家”之意。

 

 

十八、烧纸

 

下葬完毕稍事休息,到了中午十二点,就要到新坟去烧纸,全体孝男孝女,还有全体同辈及晚辈亲戚,拿上亲戚祭奠来所带的纸表,两人抬着“食磊(luo)”,逝者男性要吃舅家饭,就要抬舅家的“食磊(luo)”;女性要吃娘家的饭,就要抬娘家的“食磊(luo)”。到了目的,将烧纸聚在一起,在坟头上下两端各上好三柱香,ge给坟头中间间隔用土块压四--五张小方块烧纸,然后点燃堆在一起烧纸、花圈,及其他纸类祭品,火少烧起后往里祭撒一些白酒,和抬来“食磊(luo)”中的一些食品,烧纸燃烧完毕,全体磕头三个,起立作揖一次算结束,回家后开始待客吃中午饭

 

 

十九、午饭

 

午饭时,长子或者长女孝子,要去每个席间拜谢,先上前作揖三个,然后敬酒,对乡亲说感谢一类的话,对亲戚说一些相互安慰的话语。吃过午饭亲戚就会相继迅速离去,男亲戚走时打个招呼,女亲戚走时要哭着走,家中女主人要搀扶送出村口,每一位亲戚走时,吹手都要吹奏,等所有亲戚走完,吹手才能算完事。

 

 

二十、点炕

 

葬的第一天晚上开始,连着三晚上,长子带着至亲男孝子要去新坟“点炕”,当地“点炕”就是日常人们都睡土炕,天气冷了,凉了,都要用柴火烧炕取暖,俗称“点炕”,对故去的亲人也不例外,要“点炕”三个晚上,去时背着麦草,拿着“炕耙”(一种点炕用来拨柴火的工具),有些地方把“点炕”也称作“、”。到墓地后,孝子拿着“炕耙”围绕坟堆正绕三圈,反绕三圈,绕中不停地用“炕耙”击打地面,口中不停地说着:“打、打、打炕耙,狼来鬼来不怕他”,转完三圈后,将所带麦草点燃烧掉。

 

 

二十一、出殃

 

“出殃”也叫“回煞”或“回殃”。据说“阎王爷”把死者灵魂用麻绳或铁链绑锁,指派小鬼押上回家谢灶,也是死者灵魂最后一次返家“告别”,因而“殃”就是鬼,谁碰上谁就要“遭殃”。

 

有些地方也认为 “出殃”为亡者灵魂的出走。

 

人死后什么时间“出殃”?是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咽气的时辰推定的,只要看死者的手形便知,人刚死手形就是他死的时间。男看左手,女看右手,口诀曰:

 

子午卯酉掐中指,寅申巳亥掌直舒;

 

丑未辰戌紧握拳,察看之时要仔细。

 

按照这个口诀,死在什么时间就知道了。按死的时辰,再批出“出殃”的时辰和“出殃”的方位,口诀是:

 

批殃之法何须难,月将加到死时间。

 

男落辰位女戌地,落到某日某时某方出。

 

“出殃”分“引殃”和“躲殃”。

 

“引殃”“出殃”时,按照时分,给家中进了门的土地爷,厨房的灶爷,井台前的井王爷,院子中的天爷,里屋中的仓神爷,全部上香点蜡,用一只大红公鸡引领殃出门离去,这只大公鸡今后就不能在家中继续饲养,要去集市卖掉。

 

“躲殃””“出殃”时,按照时分,家人全部离开,过了两个时分后才能回到家中,首先个家中所有神灵面前上香点灯,再用五谷粮食在家中楼上、各个角落拋打,以防殃(灵魂)还留在家中不走,赶其立即走掉。有些地方过了两个时分后,人也不能直接回家。要先在崖上或墙外往院里丢进条水担,发出“呕啷”声,或敲打铜器,惊走全部“余殃”。否则,“殃”出不全,造成“囚殃”,家里就不得安宁。

 

如果“出殃”在白天,防止外人碰上了“殃”,要在家门口插上纸制白旗;晚上挂起白纸灯笼,好让人们望而避之。对着“出殃”的方向若有人家,就要告知他们防避。办法是在院子里挂上一块红布或一张面箩就可以安然无事。

 

人们还想象地说“殃”回家后很不想离开,到处游着,在小鬼的催逼下拜谢过灶君,离地三尺走出大门,朝着要出的方向飘然升高而去。所以“出殃”时,有的人在灶前撒上灰,察看灰上面的“痕迹”是麻绳,还是铁链,如果是麻绳就认为死者灵魂罪孽深重;如果是铁链就认为死者灵魂已得到“阎王爷”的宽恕。

 

据说“殃”十分厉害,人碰见人死,兽碰见兽亡,碰到树上枝枯叶焦。人们常对萎靡不振的人说:“你蔫哩枯楚像‘殃’把魂打了一样。有些地方“出殃”后,在各房间喷酒或醋,有利于消毒杀菌,除浊气,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出殃”的习俗在民间至今延续,村上的人一般对此事都很认真。

 

 

二十二、祭品

 

祭品多式多样,使用中方法各地也不相同,但是香、表、纸却都是统一的祭品。

 

1、香,按照道教的解说,香是连接人间与上天的物品;佛教则认为香是虔诚恭敬供养的三宝。在此两者意义上讲,给故去者烧香都是一种祭祀的最好办法,所以祭祀开始都是先烧香,后磕头。

 

2、黄表 ,一种较细薄柔软的黄纸,裁成一尺见方,俗称“钱粮”,烧黄表称“点钱粮”,就是给逝者送钱送粮。

 

3、麻纸,俗称“烧纸”,丧仪以及祭奠先人要烧纸的习俗是怎样来的?传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使蔡伦的哥哥蔡莫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背着弟弟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堆积满屋。蔡伦的嫂子深感内疚,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还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后来逢人便说,我死了,小鬼把我送到阎王殿,阎王让我去受罪,在途中我丈夫烧了纸,送了钱,小鬼们就争抢起来,他们拿到了钱,就把我从地狱中放回来了。这样,蔡莫造的纸能在阴间当钱使的消息很快传开,原来堆积如山的纸就被抢购一空。蔡莫知道是妻子为了卖纸,特意装死,也没深怪于她。由此,丧家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较黑的粗糙纸,俗称“斗底纸”、“升底纸”。

 

当地丧祭烧的纸有两种:一种是叫“烧纸”,即六七寸左右的方块粗纸,烧前用硬币或纸币在纸上拓一下,俗叫“打纸”,示意过版成“钱”,俗以为纸不用钱币拓,在阴间就不能当“钱”用;另一种叫“阴票”,过去是木版拓印的钞票状的“纸钱”,上有“冥国银行”字样,面额仟、万、亿圆不等。烧这两种纸,都是为了给死者送“钱”。

 

4、现在来客祭奠多赠“烧纸”、贡香、台蜡、纸活、礼馍、现金(俗称“奠仪”)等;至亲也有送恭旌、灵条子(布料上面贴上悼词)、挽联的;还有敬献花圈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政府提倡“厚养薄葬”,“丧事简办”,但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丧事规模上有所升温,攀比之势蔓延。许多人以丧事匾、幛多为荣。不管谁死了,生前德业如何,“行情”送礼的人们都要凑在一起,请有“职衔”的人挂名题词,制作匾、幛以示悼念和敬意,所以,匾、幛就有了滥、俗之嫌。

 

5、“供品”,祭奠的时候,可以在牌位或是供桌上摆放各种点心、水果、食品,到了吃饭的时候还可以端上饭菜,但是一般碗的上面不用筷子,摆放两根香就行了。

 

 

二十三、葬后祭祀

 

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有些地方也称七为“期”。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直到第七个七天叫“尽七”。“三七”、“五七”、“尽七”比较隆重。“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为什么要“过七”?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见”、“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就要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

 

“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埋葬时,过了“大事”的,多数“过三年”都比较简单,本家孝子及至亲烧纸祭奠,坟上“换服”就可以了。现在过三年又比较复杂,请客、请乐人,少不了,有些家庭情况好一些的,还要演戏,在墓地立碑是少不了的事情。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第一年过年贴白对联;第二年贴紫对联,第三年贴黄对联。三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二十四、点主

 

过去有钱人家给先人“点主”,“点主”是一项很隆重的祭祀,一般家庭的人力、财力均不能达到,上了年岁的人见过“点主”,一般的中年人和年轻人都不曾经过,当地有句歇后语 :“某某某家“点主”,有地放“献饭”,没有地放牌位”,意思就是很富有,富有的祭品东西很多,以至于主要的东西都没有了位置,因为解放前此家主人是当地很有名大财主,大家都很羡慕。

 

“点主”就是人死了以后,儿孙们就要为他(她)们制作、书写牌位和灵牌,牌位用于后来祭祀供奉(有的坯子是提前制作的),父母牌位(柏木)放在一个木质带套的座子里,俗叫“神主楼”。据说,源于《二十四孝》中“丁兰刻水重行孝”的故事。灵牌是标志死者灵柩,并随灵柩一起埋葬。特别禁忌灵牌和牌位放在一处或互相见面。

 

有的在牌位背面还简要写上死者生卒时间和行述。当地讲究的是,“牌位”上书写亡人姓氏名讳的一行字,必须取合“生老苦病死”五字中的“生”或“老”,“神主”的“主”字一定要落在这两个字上,“生”字最吉,“老”字次之,就是说这一行字的字数必须是6或7、11、12、16、17字,余类推。

 

“点主”是官宾事中的一项仪式,其过程是这样的:将“主官”事先安排在邻居家中(假称“公馆”),孝子列队由赞礼人带领,鼓乐细吹细打,到“主官”门前乐奏三遍,“主官”出门行上路礼,事先安排人扮作“八抬大轿”状,两侧举着“肃静回避”牌和芭蕉扇、四面彩旗,鸣锣开道,缓缓前行。作“主官”的文质彬彬、慢条斯理,孝子五步一叩,十步一拜,炮声噼啪,鼓乐伴行,后面有一人烧纸,一人撒五谷杂粮和“纸钱”,叫做“打散钱”。十字路口要安排一名假扮的贫苦百姓拦轿“告状”。回到灵前,乐人三次“报鼓”;厨师用一块红纸包一方块猪肉献给“主官”叫“献印”,“主官”均给他们赏钱。厨师领赏之后还要说:“祝老爷高升再高升!”等吉利话,然后“点主”。因为牌位上或家谱、家影上,其他字均已写妥,只有“神”字缺最后一竖,“主”字先不写一点,行点“主”礼时,由“主官”用毛笔蘸上朱砂红去完成。赞礼人拖长声音高喊:“通一神!”“主官”便补写“神”字一竖;接着高喊:“点一主!’,再补写“主’,字一点,统称“通神点主’,。“点主”后,一些人还让“主官”给小孩印堂虱个红点,以图吉利。行“点主”礼的目的在于借助“官威”点化亡灵,使其在阴间有体面、显神通,更好地保枯后人。

 

以上一些迷信虚妄、故弄玄虚的繁文褥节,如今多已废除,但悼念祭奠,磕头烧纸,穿白戴孝仍是葬事的主体。

 

 

二十五、费用

 

一般的家庭,有一个男孩,老人就与其同生活到终,如果有弟兄多个,就会各自成家后要分家,两位老人有时候 自己独立生活,有时候随其中一个儿子一起生活,不管属于哪一种形式,老人有生活能力和劳动能力的时候 ,什么问题都好解决,到了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老人的生活费用和丧葬费用就成了问题。一般的情况都有乡和约定俗成,那就是:女子出嫁,就算别人家人了,自家父母赡养的主要任务就属于儿子的。如果是一个儿子,没有选择全部包揽,如果两个儿子,老两口所有费用一人负责一个 ,再多就要人均分摊。有时候老人的老衣、寿材的费用,女子也承担。丧葬费用中女子承担“固墓”的费用;外甥、外甥女承担“吹手”费用;至亲的晚辈们承担“旌旗”费用。

 

在乡下,丧葬费用没有定式,主要看经济情况,有时候女儿情况很好,也会同儿子一样付出,但那都是处于相助或者自愿,主体还是儿子们。

 

 

后记

这篇文章构思很久,一直很想写,但又不愿意写,经历了父亲的去世,后来爷爷去世,丧葬的过程,想起来就历历在目,习俗有些参考了一些资料,询问过不少一些老人,他们提供给了我不少东西,原来传统的一些习惯和做法,要比文中复杂得多,在此仅所知粗略写出一些。写作中几次停下来,都是因为晚上做梦又失眠,逝去的亲人一次次浮现在面前,在梦中,我感觉他们还活着,他们还活着在墓穴中,这种梦,多少年了,我一直在做着。

 

故乡的丧葬习俗,看起来很复杂,很讲究,可能有些人说,那都是些陋习,但自己认为,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在他离开母体那一刹那间,哇!的一声就哭了,同时双后紧握,那一声的哭泣,实际上就是一种呼喊,我来到世间了:“苦啊”,同时以为来到人世,两手抓到了什么东西,但是,当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生命结束时,“撒手人寰”,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原来苦了一辈子,什么也没有呀?从这个意义上讲,给逝者以讲究地丧葬,就是对人的尊重和回报,对人一生风雨几十年的一种安慰和补偿,在他诀别世间之后,活着的人,特别是他的亲人们,用丧葬的形式来寄托哀思,追思悼念逝者,表达对亲人依依不舍的感情,正是极具人性,也富有孝道内涵的一种礼仪。

 

回顾整个丧葬过程,有些环节被舍去了,就是因为没有积极意;,有些环节至今还沿袭,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东西,那就说明对情感的寄托,对后人的教育,有现实作用;有些讲究,看起来是迷信的东西,但是确实很科学的,譬如:

 

1、“施礼”过程中,如果老人得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时,儿子、儿媳对老人很孝顺,照管很好,那么逝者的舅家或者娘家,就要在这个时侯给他们披红,这就是一种表彰和赞美。

 

2、祭祀中有不少时候都要供食物,想象中亡灵还能食用,这实际上是对活人的一种心理安慰。

 

3、祭祀中按照冥国的习惯,烧香烧纸,让逝者生活得很好,亲人的孝顺和关照得到了延续。

 

4、窑洞顶头窑窝,放置发酵罐子中间插葱,酵子本身就是发酵,中间有葱,葱为菜,意寓“发财”,是后人想发财的一种愿望。

 

5、“ 封堂口”时窑洞要放置木炭,最后还要向火盆倒一些醋。传说中,远古封神的时候,姜子牙为主持,到了最后,自己没有了神位,感叹中发出了一声“我的醋坛神”,君无戏言,他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醋坛神。木炭、醋,就是取谐音,醋坛的意思,表明这里有神威无比的姜子牙,谁也不能欺负和小瞧这里的“新主人”;从科学角度看,醋的挥发在那小小的空间起到杀菌作用;木炭继续然烧,使氧气耗尽,能使小小的空间变为真空,有利于遗体长时间保存。

 

6、火在几个环节都有出现,古人认为火能辟邪,能给人一胆量。从杀菌角度讲,火在丧葬中的有积极意义。

 

7、丧期中的各个环节,由密集逐渐减少到一年一次,到三年结束,正是为了考虑失去亲人后,亲人们逐步慢慢减少伤心和悲痛,淡忘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记忆而设置。

 

8、棺木的选择,用生漆,再用粗布包裹寿材,虽然埋土中的眼睛看不见,但对于延长遗体的保存时间都有好处,有些地方几十年后,挖出的墓穴,从外表看,棺材完好无损,这既有好棺木的作用,也有阴阳先生看风水的功劳,如果选不好墓穴的位置,那里的水位高,或者有渗水,都会是墓穴塌陷,棺木无复存在。

 

9、请“吹手”吹奏,哀乐响起,增添了悲痛的气氛;请“曲子”和戏曲表演又增加了喜庆的成分,弱化和分解了失去亲人的心情。

 

10、过去的墓穴一般都是“明庭”挖下去,再挖一个窑洞,放置棺木,这种最传统的方法,看起来很原始,实际上很合规,理由是:人从土壤中来,最后回归土壤,是最好的归宿;棺木直接触土壤,最终遗体接触土壤,按照迷信说法,忘人接触了地气,就会立即“托生”;在过去有钱人最多在窑洞里面用砖固墓,就算很豪华,称作砖固墓,是很体面的事情,但是现在人对墓穴更好讲究,完全的打开挖,用砖头水泥地瓷砖,有些还要搞一室两厅,厅内放置家具一类的陪葬物,实际完全是一种没有必要,正如以上所说,水泥瓷砖使棺木不能接触土壤,生命不能完全回归,也不利于“托生”,但是有一点是很有用的,就是当地的土葬,葬后不久就会引来不少田鼠,田鼠直接打洞之墓穴,一则咬烂棺木危害遗体,二则洞穴还会让灌溉时的水进入墓穴,是墓穴坍塌,现在完全固墓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11、有人过世,在家中存放时间太长,关中其他地方,一般是三天就“安埋”人,西府一般要在家中过“头七”,就是要存放七天,时间太长,使家中长时间处于悲痛之中,亡故了老人,累坏了活人。记得前年过年回老家,有一家老人腊月二十八去世,正月十二“安埋”,在家存放过了二七,家人认为这样很孝,但是三个儿子都累得够呛,后来方知,正月有讲究,初五前不能动土,也就是不能打墓,所以时间久长了。

 

12、旧的习俗认为,人死后就会有魂魄的存在,并在丧葬时期产生,还有不少迷信在蛊惑人们的思想,而且的根深蒂固,如果真是那样,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就不多了,到处都是故去人的灵魂。在有些地方,对有些事情还能说出玄乎其神的事例来,那都是用来吓人,自欺欺人,也有一些是可以教诲人的,事情的原委,是人们没有理解一些自然现象,对没有理解的东西都往看不见的方面靠,这样就是出现了迷信,结果越迷越信,形成了恶性循环,世代沿袭。在现实中,常常有人被抢,被劫财,被谋杀,这些事情都是活生生的人所为,没有一件是亡灵所干的,其实人是最可怕的。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什么都没有了,还会有什么作为呢?

 

西府的丧葬习俗至今乡亲们还在遵循,有不少已经摒弃,但近年来又增加了不少新的东西,回想这漫长复杂的每个过程,让人思索回味。本人则认为,这一切的乡俗民习,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对父辈活着的时候赡养孝顺,让他们直接体会到,自己曾经养育了的后代,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尽了责任和义务,老人们就满足了,他们不需要不知不觉中的那些无用的东西。

 

本文对逝去的亲人再一次的予以追忆,从开写至此,伤心悲痛伴随,过去,过去的一切不时浮在脑海,梦中多次梦见父亲慈祥的面容,总是认为他还活着,想着他能给我说几句话,但是按着讲究,梦中和逝去的亲人相见,他们是不能说话的,果然是那样,我没有得到过支言半语,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就此搁笔,如果有哪位朋友读到此文,我衷心祝愿你的父老健康长寿,并告知您,活着的时候照顾好他们,是践行了真正的孝,是了却自己心愿的最好办法,重养薄葬,比什么都更显孝敬,拜谢了!

http://www.51binzang.com/topic-302.html
手机版访问:关中西部丧葬习俗

上一篇:农村为何坚持丧葬习俗,是思想落后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下一篇:在农村自古就有这样的一个习俗,守孝三年期间,不能结婚
相关资讯:
 ·茂名鲜花花圈-购买丧事花圈-悼念死者用什么花-丧事花束
 ·喀什岳普湖花圈店,岳普湖订花圈,丧事白事花篮预定代送服务
 ·通化梅河口花圈店,梅河口订花圈,丧事白事花篮预定代送服务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