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五)
|
四、殡葬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殡葬制度的发展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同步发展,不能复古,不能维持原来的样子不变,要杜绝封建迷信和种种落后的风俗。比如说《诗经·黄鸟》里所写的杀“三良”为秦穆公殉葬的惨剧,在今天看来依然触目惊心。后来把人殉改成兵马俑,但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陵里其实还是有很多人被殉葬的,有些是他的亲属,有些是被杀头的、腰斩的。从“人殉”到“始作俑”,殡葬制从野蛮落后逐渐走向文明,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从厚葬到薄葬,也是一个从落后到进步的发展过程。厚葬造成一个大问题,就是有人盗墓。汉文帝的陵墓叫霸陵,据说没有被盗过。汉文帝有没有想到过厚葬呢?想的。有一次他到霸陵,就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用石头做我的棺撑,尸首全部用漆用棺撑包裹好之后,谁能动呢?”一个大臣张释之就说:“既能藏之,亦能发之”,你能藏起来,别人也就有本事找到。所以他后来就用瓦器之类的简单器物殉葬,传说墓里没什么东西,也就没人盗了。盗墓这个问题不仅中国如此,在西方,在埃及也是如此。最近看报道,美国一个考古学家在埃及发现了1000多具木乃伊,因为他闻到一股熏人的臭味,认为里面肯定会有惊人的大发现,果然有1000多具木乃伊。为什么木乃伊这么集中?就是为了防止盗墓。埃及的金字塔没有一座是没有被盗过的,最后没办法了,都集中在一起。从厚葬到薄葬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有句话叫“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北邙在河南的洛阳,因为这个地方地势比较高,在黄河边上,适宜安葬。从遗体的保藏到今天的火葬是必然的趋势。要说古代墓葬有什么贡献的话,那就是给我们今天留下了大批地下文物。上海博物馆里的青铜器都是传世文物,都是盗墓贼盗出来经过大资本家大官僚购买收藏留下来的,都是最好的东西,什么地方来的都不知道,只能估计大概的年代。
丧葬制度随着历史的变迁一步步走下来,应该说越来越简化。我想到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陕西现在不是要发掘吗?这个墓没有被盗过。陕西政府和考古学家都对这件事有兴趣,因为一旦开掘出来又会引来更多的人去旅游,是个大生意。这个墓为什么没有被盗呢?因为这是个山陵,在山里打洞,掘进去以后外面是用铁水把它封起来的。古代有一个将军半夜里去盗,雷雨交加,他吓坏了,以为大概是惊动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了吧,便没有打开,所以到今天还保存得很好。我们也很担心,陕西考古的朋友说,法门寺的地宫里发现武则天的石榴裙,当时发现了以后没办法打开,让它完全舒展开来,因为一打开就会碎掉,所以到今天还放在冰箱里。最重要的是中国的这种陵寝制度对环境对植被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是53%,经过秦末农民起义,项羽和刘邦打仗,火烧啊,砍啊,降到42%。原先这儿都是茂密的森林,河南简称叫豫,豫就是森林,里面还有人牵着象啊!到唐宋时期森林覆盖率降到32%,到1949年降到3%。为什么破坏得这么厉害?造宫殿,垦荒,战争,还有就是从上到下的墓葬制度。老山汉墓里有黄肠题凑,像肠子一样的圈起来,用了1万根百年以上的大柏树,那要破坏多少绿化啊!造成的后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华北平原严重缺水,老是发生旱灾。现在说停止砍伐,植树种林,这样也得等70年后才能看到成效,因为种下去的树要长70年才能起到保护水土的作用。所以中国的这种丧葬制度对中华民族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当时人们并未意识到。
殡葬作为一种文化,要有一种人文的概念,有对亲属、对血缘关系的怀念,对先人优秀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光大。只要有人死,只要有遗体的处理方式,就永远有文化。我听说现在几个墓地的雕塑非常有艺术美感,这就是文化嘛。人死后,转化成为一种物化的东西,形象的东西,意识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这话不是我们现代提出来的,《汉书》里就有此说。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艰巨的使命,因为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的影响是长久的。我主张殡葬文化应该吸取传统的有益的东西和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做法,人文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这都是需要的,要和环境的保护相一致。最后殡葬要走到哪一条路呢?“天地人和”,天和地和人最后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对我们生者来说要“厚养薄葬”,重生轻死,要有临终关怀,但不是以那种奢侈的丧葬仪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还是要厚养薄葬。具体葬法怎么样,当然提倡火葬。一些少数民族只能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做,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火葬以后怎么办?是不是遗体火化后还是建墓?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们现在建了那么多的墓,还是要占用土地,还是要浪费木材,还是要开山劈石。苏州那边本来山就不多,开膛破肚,那么好的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就这么被破坏掉了,建那么多墓,而且造成人的拥挤,交通的堵塞。提倡什么呢?植树葬。让人仅存的那么一点骨灰回归自然,让骨灰的成分通过大树的成长,使祖国大地绿意盎然,我们要有责任有意识地提倡植树葬。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要占那么一大块墓地,怎么得了!
所以我在《殡葬文化》上写了一篇文章叫《魂归何处》,讲自己以后回到哪里去。以前我想海葬的,叫我儿子撒掉。听说海葬也会污染环境,也不好。现在我经常住在苏州的西山农民家里看书写文章,那个地方是花果山。我想跟他们家说,以后死了就葬在他家的老梅树下,那是我最好的归宿。
|
http://www.51binzang.com/topic-10903.html
手机版访问:殡葬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五)
|
相关资讯:
·定西岷县花圈店,定西岷县订花圈,定西岷县丧事白事花篮预定代送服务
·四平市代送花圈,花圈店代送外送,吉林四平市订花圈,丧事花篮预定服务--实体花圈店
·白事对联匾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