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祭扫坟墓的节日。由于清明节与清明节有关,所以我们先来谈谈清明节的起源。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三天。《荆楚岁时记》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为什么募禁火呢?据《琴操》说:“晋文公与介子绥(推)俱之,子绥割股以吠文公。文公复固,子绥独无所得。子绥作龙蛇之歌而隐。文公求之不肯出,乃燔左右木。子绥才包木而死。文公哀之,令人五月五曰不得举火。”《琴操》的说法与《左传》、《史记》等史书记载不同,显然是根据民间传说而记录。 另据《周礼·秋官·司恒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由此可见,禁寒禁火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对介子推的绝对渴望只是后来才加上去的,但在这个附录之后,冷食成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寒食节只禁火三天,吃冷食仅三天,后来又增加了在冷餐日扫墓的习俗。寒食日上坟扫墓至唐代盛行,所以唐爸宗于开元二十年(722效令:·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世相传,已成习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此后,民间为扫墓的祭祀,就是集中在寒食日。对此柳宗元曾生动地写道三版世礼重拜扫,……每遇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谁获得冢墓姬的母亲,马蹄形夏天情节,无不是后人追家属。” 因为寒食和清明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这样,清明也从原来的节日变成了节日。因此,清代和明代的寒食成了祭祖的固定日期。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寒食清明时间精确描述的那种祖坟的苍凉悲壮的一幕。至宋代,人们都以清明日祭祖扫墓,届时,京都“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吴自收《梦梁录》)此种习俗不仅在民间流行,而且皇帝“亦遣令臣、宫人、车马,朝飨诸陵。”由于宋、明两朝提倡孝道,教导人们谨言慎行,清明扫墓活动在明、清两朝达到高峰。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m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尘尽醉”(刘侗《帝京景物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