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花圈店-秦皇岛寿衣花圈店-秦皇岛殡葬花圈公司 元时,榆关、戴河以西属中书省平州,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改平州兴平军为兴平府。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将兴平府升为平滦路,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因这一带常有水患,遂将平滦路改名永平路,路治及卢龙县治皆设在今卢龙城。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将抚宁(治所在今抚宁城)和海山(原海山县治址)并入昌黎县(治所在今昌黎城),一年后,撤消昌黎县,复置抚宁县和海山县,到元四年,又将抚宁、海山省入昌黎县;至元七年,复置抚宁县,昌黎、海山省入抚宁;至元十二年,又复置昌黎县,榆关、戴河以东及长城以北属辽阳行省大宁路,南部由瑞州总管府管辖,在海阳镇置大宁海阳千户所;北部属卢山县。
明初,此处为永平路,隶属山东行省,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名平滦路,改隶北平行省;洪武四年改名永平府,并设府治;永乐十九年,直隶京师。府下辖秦皇岛市范围内的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县治皆在今县城址。其时,抚宁县管辖范围东至山海关外,北辖青龙县南部。洪武四年,在府治南建永平卫,在山海关设山海卫。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抚宁城北设抚宁卫,在府治东北建东胜左卫,后入府南新建卢龙卫,后入永平卫。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又添置燕河营路、台头营路、石门寨路、山海关路,隶属蓟州总兵,各路驻守参将。
清代,这里隶属直隶省通永道永平府,在卢龙城设府治,下辖卢龙县、昌黎县、抚宁县,县治皆在今县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山海关始置临榆县,割抚宁深河以东土地归临榆县。现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东部属临榆县,中部属抚宁县,西部属迁安县。清初,在山海关设山海关副都统,直至清末。同时,还保留山海卫、抚宁卫。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设山海关镇总兵,台头营协驻守副将山海关路、石门寨路、燕河营路,各驻守参将。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裁山海关总兵,改设副将;山永营游击改设山永协副将;裁义院口副将,改设把总;裁台头协副将,设都司,后又改操守;山海关路、石门寨路参将改设都司;裁黄土岭参将,改设操守;燕河营路参将改设守备。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抚宁卫并入山海卫,乾隆二年废山海卫。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裁山海关副将统归山永协,顺治十三年设蒲河营都司。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山海关路都司改为游击,道光二十八年移驻永平府。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矿务大臣张翼奏准开秦皇岛为商埠,陆续修建运煤码头,从此,秦皇岛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魏国的始祖是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氏。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
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杖,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哭丧棒,斩衰所用之杖为苴杖(苴有粗恶之意),竹制,高与胸齐。用杖有两重意义,一是表示丧主的身份,在传统丧礼中,只有孝子用杖;二是表示"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37)绞带,是以绞麻为绳作带,与腰绖相似。古时祭服用带,有大带、革带之分,革带用来系韨(fú,革制蔽膝),大带用丝织品制成,加于革带之上。丧服中的绞带代替革带,腰绖则代替大带。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是用粗麻布制作。菅屦,是用菅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
秦皇岛花圈店-秦皇岛寿衣花圈店-秦皇岛殡葬花圈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