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上坟能不能烧纸钱?为何古人在清明节只扫墓,禁止烟火呢?
清明节假期已经到了第二天,在农村老家,随处可见上坟的人。每个坟头上也新添了随风飘扬的“挂青”,而且很多有孝心的晚辈,都为祖先的坟头新添了泥土和石头,为的是让祖先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求得内心的慰藉。
农村不是有老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这白纸就是说的“挂青”,也表示这家是有后人的。除了“挂青”和修坟以外,在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烧纸钱呢?
这个问题很现实,因为今年在农村老家就遇到了这样一种现象:“老板,给我把香蜡,鞭炮,挂青都准备好,纸钱就不要了。”小商店的老板也直摇头,今年这纸钱真是滞销品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在以往纸钱都是销售很好的,而且上坟的人都会买,貌似在潜意识里,这就是一种风俗习惯,是传承下来的,应该这样去做。
我想,今年造成这中大变局的主要原因是火灾带来的伤痛。四川凉山州木里县森林火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大火无情的现实,更加伤痛的是一次上山扑火,30名蹈火英雄牺牲,年轻的生命在熊熊大火面前是那么的脆弱。伤痛刻骨铭心!
为了防止这类事情再次发生,每个孝子在传承清明节祭祖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内心深处也有了更多的安全意识,宁愿只修坟,也不再大量的燃烧纸钱了。
其实,不仅仅是悲剧发生之后,才有这样的觉悟。在古人眼里,清明节就是应该禁止烟火的。主要活动是扫墓,修坟,同时奉献出食物瓜果,而不能烧纸!
具体原因很简单,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这是一个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时节。为祖先的坟头添培新土,拔出杂草,以告先人春归之意。但同时,这个时候干枯的杂草也很多,燃烧纸钱极易引发火灾。
那么有人会问了:中国人祭奠祖先,必然包括焚化纸锭,纸钱。这已经是规矩了,为何在清明节这个祭祀的重要日子里还要禁烟火呢?这不符合常情吧?
中国人确实有焚化纸锭,纸钱的习俗,这是对祖先的一种尊敬,也是表达孝心最直接的一种方式。但在清明节这个日子里,是有特殊历史渊源的。因为清明节与中国上古的另外两个重要节日相重叠了。它们分别是上巳节与寒食节。
上巳节可追溯的年代很久远,在唐朝已经是全年三大节日之一,它还有一个更加亲民的叫法:三月三。上巳节原本是一个很美好的节日,在这一天到郊外浆洗、沐浴、郊游、宴饮,更加重要的是,春风拂面,气温适宜,简直就是自然嗨的状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在上巳节写出来的,足见当时的古人们对于这个节日是多么兴奋。
因为上巳节很美好,在经过历时的变迁之后,逐渐演变成了男女相会的节日,有一种情人节的味道。至于这与清明节有何关系,后面再道出答案。
再来说说另外一个节日,寒食节。寒有冷之意,所以这个节日又叫冷食节。是禁止生火的,就连吃的食物都是冷食,也就是吃冷饭,在寒食节之前就要多准备一些饭菜。因为在古代,寒食节的具体时间不一定,有时候长达一个月,有时候只有几天,甚至只是一天。
寒食节的的由来,在前面的文章里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喜欢的读者可以移步去查阅,讲的就是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虽然有牵强附会之意,但确实是表达了古人对寒食节的遵崇。
古代中国有“改火”的习俗,《论语阳货》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在《周礼》中也有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其实就是在告诫广大民众,在仲春之际,要注意烟火了。
在夏商周时期,农业不够发达,需要更多的耕地,那就要开荒,因为人力物力有限,加上技术的限制,古人开始用火来烧荒。但在仲春时节,因为天干物燥,而且多风,造成了很多大的山火,不但没有达到开荒的目的,反而危岌到了百姓贵族安全。所以,就有了禁烟火的命令。
再来说说清明节,清明节作为一个节气,本很正常。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祭祀的传统节日,这地位就大大提升了。特别是在唐玄宗时期,贵族们以各自理由大肆开展祭祀活动,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的歪风,为了进行扼制,唐玄宗把时间重叠的三个节日: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合并成一个节日,就是如今的清明节。在上巳节,寒食节期间就不再进行祭祀活动。
其实,上巳节是一个庆祝的节日;寒食节流传下来的是禁烟火;而清明节则融合了前两者之后又新增了扫墓的习俗。
也就是说在如今这个时节,古人都已经知道要禁烟火了,燃烧纸钱的时候,很多人都粗心大意,无意间造成山火,得不偿失。这也是为什么古人在清明节只扫墓,禁止烟火的原因了。
至于清明节上坟能不能烧纸钱?没有强制的要求,这是中国祭祀的一种习俗,只是要警醒:在燃烧纸钱的时候,一定要等火完全熄灭之后才能离开,以免在春风吹拂之下造成难以扑灭的火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