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0604868 QQ/微信同号:99233444
相关专题: 服务指南 择日指南 入殓指南 冷藏指南 告别指南 火化指南 安葬指南 寄存指南 送葬指南 骨灰指南 墓地风水 购墓知识 祭祀常识
生死哲学教授谈科技殡葬与人文殡葬

  
  郑教授以"生命教育--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为题,分别从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与生命教育、各国与地区生命教育兴起的不同背景、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性质与方法等几方面为在场的职工进行了深入分析。其实,我们对生命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听讲座,发现我们自我认知的内容很狭隘,太不深刻。希望能继续举办大讲堂,多邀请这样的专家来给大家上课,让我们真正得到自我素质心理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年轻人和未成年人,更应该通过这个平台多学习、交流。
  
  现在家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物质条件优越,但是精神生活匮乏。一些孩子因为从小没有受过挫折,因此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就不想活了,不知道生命的珍贵。如果可能,吃点苦锻炼锻炼,他们才会懂得珍惜生活,珍惜生命。人人都活着,但几乎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感觉活得很累,很苦,很疲惫,甚至还有些人觉得活着不如死。这些活着时的负面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呢?一般都是人们将此在的生活状态与生活的常态和好的生活状态相比较而出现的,如果人们能够换一个角度,即从生活的异在状态、负面状态去思考问题,特别是去体验一下那真正痛苦的生活、悲惨的人生,那么,人们对自我当下的生活状态也许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自我这个概念,把生活中的拥有当成生命拥有,这是一种错觉。我们生活中可以拥有这、拥有那,这些东西是我们可以随意支配的;但是,我们生命的获得,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生命的丧失,亦不会随顺我们的意愿。这就叫做"人对自己的生命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把握生命,让生命更加充实,也更有意义。据了解,郑晓江教授是国内著名"生死哲学"研究者,专门从事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尤其擅长生死哲学与生命教育的研究。他曾出版过《传统道德与当代中国》、《穿透人生》、《拷问人生》等著作,并应邀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哈工大等国内名校作过数百次学术演讲。
  
  每个人都会死。生命之箭脱离了母体,向着死亡的目标飞翔,终结的靶心早已傲然矗立在远方。人的生存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这不单是一个抽象的哲学问题,更是每个人非常具体的扫尾。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先有了优生。这符合生物繁衍昌盛的规律。安然地照料即将逝去的衰老的、虚弱的、残败的个体,是一种高级的需要。恕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在动物界里除了"乌鸦反哺"这类未经证实的"孝道"之外,可还有年幼的动物服侍垂老待毙动物的佳话?不敢说没有,起码是极为罕见的。在动物世界之类的节目里,看到的几乎都是为了种族的繁衍,亲代动物不惜舍身饲子,到了粉身碎骨死而后已的地步。所以说,对失去了生殖繁衍价值的垂死的同类,施以温暖的照料,保持他的尊严,这在本质上,才是动物的本能。
  
  人类诞生以来,借助于制度的改革和科技的发展,在改造物质世界方面,在创造精神产品方面,已经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但是,人类在认识自身的方面,在探究精神意识的领域方面,在满足"生"之物质性需求之外如何获得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安顿与人生的幸福,以及减少死亡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等方面做得并不够好。亦因此,人类在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的同时,并没有同步地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的理想!
  
  郑晓江,1957年6月生,江西省万载县人,江西师范大学道德与人生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生死哲学。
  
  2009年6月23日下午,江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郑晓江到殡仪馆开讲"科技殡葬与人文殡葬"----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谈起。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殡葬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殡、还是葬的方面,科技成果的运用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人文殡葬如殡葬过程中的如何满足丧主心理与文化需要、如何认识殡葬文化等等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http://www.51binzang.com/topic-9115.html
手机版访问:生死哲学教授谈科技殡葬与人文殡葬

上一篇:家宅最容易招鬼的地方
下一篇:挽联种类
相关资讯:
 ·吉首网上订花圈靠谱吗?
 ·晚辈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挽联怎么写?(儿子篇)
 ·茂名高州花圈店,茂名高州订花圈,丧事白事花篮预定代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