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0604868 QQ/微信同号:99233444
相关专题: 服务指南 择日指南 入殓指南 冷藏指南 告别指南 火化指南 安葬指南 寄存指南 送葬指南 骨灰指南 墓地风水 购墓知识 祭祀常识
生死不分离——死亡是一种过程

    生与死不可分离,其实,自从生命孕育的时刻起,死亡可说是紧跟而来。死亡是一种日常的、普遍的现象,但活着的人总会觉得它是遥不可及的,尤其当人年轻时更是如此认为。其实,在个体的一生中,死亡是一种逐步积累的过程,它可在生命的每一阶段出现。胚胎学告诉我们,在胚胎发育期间,死亡已在悄悄地发挥作用了。在器官的正常形成中,必然伴之以细胞的死亡。就以我们手(足)掌的五指(趾)形成为例,正是某些细胞的死亡导致指(趾)间组织的消失从而使指(趾)分离。如果给一个胚胎注射一种阻止这种自杀行为的物质,其结果便会出现解剖学上的畸形怪胎,手(足)掌成为五指(趾)不分的一个平面。
 
     随着生命的继续,这种死亡的过程有条不紊地在各个阶段和场合进行。我们的体内,不断发生着新老细胞的替换,如血液干细胞、成纤维细胞、消化道的上皮细胞;有些细胞的再生要困难些,如肝的实质性细胞;还有一些则要完全死去,如肌肉细胞尤其是神经细胞。
 
    但是,从20岁起,我们不仅每天弃置10多万神经元细胞,而且在剩下的那些细胞身上还积累着垃圾(脂褐素),并且神经元细胞培育新的突触(神经轴突)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到了60-65岁左右,退化及机能障碍的恶果则在我们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迅速扩大。在人25岁时平均重59公斤,到55-70岁时,下降到48公斤。以肌肉量、肾单位元、大脑神经元、骨胳的骨细胞等为例:在20岁到70岁间,肌肉的总量减少40%,脾的总量减少37%,肾的总量减少9%,大脑总量减少8%。在其它的标记中应该提出的还有:体内血液总量减少(在30-80岁之间为40%);对节奏变化和日常生活中应激的适应能力减弱;胶原,内分泌腺的免疫性,脂肪积蓄,心肌及葡萄糖的新陈代谢发生病变。易疲劳性日益突出而恢复的时间则明显变长;一个成人24小时内在静止状态下的热消耗量是1,600卡,到了80-90岁间,下降到1,280卡;同样,一个60岁的伤者伤口愈合的时间要比一个10岁的孩子多5倍。更为严重的是:大脑皮层细胞的消失;细胞质内的脂褐素的堆积等。从这时起,人们就会看到一系列的心理上的问题,尤其是感觉的灵敏度和记忆力的丧失;理解、判断、抽象思维能力的减弱;语言、运动协调和辨别力的衰退;某种程度的情感淡漠;一种莫名的有时伴有运动机能障碍的烦躁,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等,还有性欲的退化。
 
    在心理上,老年人往往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因为他们有对过去的丰富经验和体会,却缺少对未来的憧憬想象,丧失了未来,也就等于丧失了希望,而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这也许正是老年人在心理上难以摆脱的阴影。
 
    最后,就是严格意义上的死亡。除了突如其来的暴卒之外,重病人和重伤者都要进入一个垂死阶段,这个阶段可能持续几分钟或好几天。疾病或创伤征兆的加重常常与情绪烦躁、呼吸困难、呻吟混合在一起,这往往使他周围亲人已遭创伤的心灵雪上加霜。只要这个垂危阶段稍有延长,便会伴有反常的心跳,干糖原减少,胰腺提前自体分解,肾上腺的束状层脂肪消失,当然还有醒觉状态和知觉能力的时而严重的丧失。
 
    至于死亡本身,它还可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表面死亡或称相对死亡阶段,伴有麻木不仁,肌肉弹性消失,呼吸停止,心脏和血循环作用减弱的长期昏迷。患者有可能活过来并恢复知觉,有时是自动的,有时是以有意识的方式,可控制的,就像做瑜珈功的人能够控制他们的心律一样,有时则是靠急救措施。
 
    然后是临床死亡或完全的生命力的消失:心脏和呼吸活动、所有的反射、知觉及感觉消失。不过,一些组织的代谢在一定条件下还维持着,重新活过来的可能性是有的,除非大脑缺氧超过5至8分钟。
  
http://www.51binzang.com/topic-9716.html
手机版访问:生死不分离——死亡是一种过程

上一篇:佛教与殡葬
下一篇:由「生」的悟解达到「死」的超脱
相关资讯:
 ·有毒鲜花例举
 ·北京花圈店,北京订花圈,北京同城实体花圈店可代送殡仪馆
 ·仪征市殡仪馆送花圈花篮
¥768